校園毒品

June 8, 2009

今日上youtube睇到一集新聞透視,內容係關於校園毒品。從前未做人父母,只會覺是新聞一則。因為我這類電車佬(從前電車男)有錢去買新電腦已經好high。已前在外國讀高中,亦會知道邊個有食。但那時他們的心態始終都係,寧被人知,莫被人見。但今日電視所見,那些學生好像是豁了出去似的。當然,他們始終是一小撮。但這一小撮又比從前我讀書的時候多。根據正生書院(香港一所戒毒書院)根據入讀學生的資料估計,香港八成學校有學生濫藥(包括band1-3)。而且濫藥由小五已經開始。濫藥,我相信資訊發達是其中一個因素。因為做壞事也是需要人教的。曾幾何時,你未試過毒品但又想試。如果你身邊沒有這個門路的朋友,真的不是你那麼容易有錢便買到。但今日,只要你上網做一點研究,你一定買到。尤其是現在的毒品五花八門,連醫管局也攪不清最新的毒品。所以你基本上可用信用咭訂購幾種還未受管制的毒品,由速遞直接送到你家門而不怕警察上門找麻煩。
Online game 流行也是一個因素。從前,結識的主要都是同學或附近的鄰居。家長都可以用傳統手段限制、篩選、認識子女的朋友。但通過網上遊戲,和人的接觸面便大增。這些人來自各階層,當然少不免有壞人。正如節目中其中一個毒品小拆家說:「有時上網打機,都會問有冇人要,有就出來交易。」
而政府及學校在禁毒方面,一般都是找幾什麼禁毒之星唱唱歌,到校園派派傳單,在電視播些非常含蓄的宣傳片,對大部份人來說,根本是毫無作用,甚至反效果。我便在網上新聞組上見過有人質疑政府宣傳片說食K仔會要15分鐘去一次廁所。政府既然要人知道毒品的害處,為甚麼好像賣衛生巾廣告般遮遮掩掩,莫非要給人”乾淨”的感覺不成?何不直接像新聞透視找幾個真正吸食者現身說法?節目也有問15分鐘去一次廁所的問題,被訪者卻答:「15分鐘咪好囉,出唔到門口先大鑊呀!*註1」另一受訪者也說:「痾就痛死,唔痾就急死。」受訪者的說話一點也不嚴肅,但短短兩句話加上當時人的身體語言,你絕對感覺到受訪者的痛苦。
那怎樣才是有效的禁毒宣傳呢?有些地方會在電視播出濫藥者最真實及醜惡的一面*註2。但批評者卻指出最真實及醜惡未必是最能勸服別人。因為絕少人第一天濫藥,第二天便成個道友一樣。正如打機也不是一時三刻便打到嘔泡入院。而當發現見朋輩/自己試過幾次也沒什麼事,那些”最真實”的宣傳便如今日香煙包上那些圖片一樣多餘。所以我覺得學校應該有半個學期藥理科,只需講解精神科藥物的藥理及副作用,那些什麼前途盡毀的說教則可以免了(會關心前途的便不用家長擔心了)。因為正如在網上言論所見,一般人都對政府宣傳片指出的後果半信半疑。正如為什麼會15分鐘去一次廁所,為什麼超強意志也不敵毒癮*註3?我相信禁毒處的人一時間也答不上。而人對看似”靠嚇”的勸告是不會理會的。但當人掌握足份資訊,至少不會被無知所誤。而濫藥問題,很不幸地其實最終都是要靠家長從小灌輸正確態度。因為家長總不能全日全天候監視子女,最後還是要靠子女本身。而政府能做的最有效方法,便是打擊毒品生產。

*註1-由於K仔很多時不能被身體完全吸收,剩餘的由腎臟排到膀胱。但K仔接觸會到膀胱會引致膀胱及排尿口收窄,服用一年便可以使膀胱收縮至60-100ml(一包細檸檬茶有250ml)及尿道嚴重收窄(有看過Tom Hanks 主演 the Green Miles 就應該知排不到尿有多痛苦)。

*註2-美國明尼蘇達洲的禁毒宣傳片 – http://www.montanameth.org/View_Ads/index.php

*註3-人感受到快感主要是人體神經原接觸到多巴芬(Dopamine)。多巴芬是人體自然釋放的,人體內的多巴芬水平過低,人便會情緒低落。長期過低,便是抑鬱症。如果服食毒品如冰毒,人體便會釋放大量多巴芬,人便感異常興奮。可是冰毒釋放出的多巴芬是人體神經原所能接受的六倍。神經原受到如此過量的剌激,神經原便會減少多巴芬的受體。而當受體減少了,便很難再生。就像耳蝸神經被高聲浪剌激後死亡很難再生再生一樣。食冰毒後情緒會低落,就如去過很嘈吵的地方後,耳朵會暫時聽不到東西。所以每次服用冰毒,人體所能獲得的快樂會隨多巴芬受體減少而變少。當經多次服用,受體不斷減少至感受不到人體自然釋放的多巴芬時,人便不能不依賴冰毒,否則便會有抑鬱症的症狀。

公平?咖啡?

June 2, 2009

現在很多時買咖啡,都會見到一個”fair-trade”(公平咖啡)標籤。話說種稙咖啡豆的農民生活都很苦。原因之一是部分農民都在是在咖啡園幫園主打工而園主只給可恥的工錢。另一原因是為咖啡豆的賣價都給大採購商壓得很低。所以很多年前便有一班熱心人組成了一個公平貿易組織。他們會為咖啡豆農組織合作社,同時透過宣傳及遊說各大連鎖超市,用比市價較高的價錢向豆農購買咖啡豆,從而幫豆農改善生活。所有附合這個組織要求的咖啡都會有一個”fair-trade”標籤。當然這些咖啡都會賣得比較貴。由于改善人權在歐美是很有市場的,所以這些貴一點的咖啡的銷路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究竟最後農民有幾多得益呢?
根據自由市場理論,市場價都會反映實際市場供應。市價升人們便增加生產,反之亦然,直到市場達至平衡。但種咖啡樹是要3-5年才會有收成的。所以今天如果需求增加以致市價大升令豆農一窩蜂大種咖啡樹的話。三幾年後新咖啡樹開始有收成的時候,市場價便會隨供應急增而大瀉。那麼農民的投資便血本無歸了。但有了”fair-trade”保証最低採購價每磅 USD1.26 後,農民便不會有市價比成本低而無飯吃的問題。同時,”fair-trade”的合作社亦會同時給農民開班教導有效的種稙法和提供市場資訊。合作社甚至給農民提供貸款,幫助農民購買新農具,提升農民生活質素。但這個看似美好的計劃有個漏洞,就是人的天性。
當保証價是USD1.26,參加了”fair-trade”的農民為了增加收入,便會生產最便宜,亦即很多時質量最差的咖啡豆。(非”fair-trade”的農民生產的咖啡豆賣價,是和質量及品種成正比的)所以買有”fair-trade”標籤的咖啡,絕非品質保証。當然”fair-trade”也不笨,他們的只保証每年向農民買一個特定數量的咖啡。否則,若果農民大量生產這些差的咖啡給”fair-trade”,不用幾年”fair-trade”就要破產。另一方面,”fair-trade”那些人也要吃飯啊。他們要組織合作社,做市場推廣,聘請會計師去認証生產商的採購價,簽發”fair-trade”標籤。基本上衍生了一個採購認証行業。所以”fair-trade”在市價最差時(2003-04)每磅補貼了不過USD0.5-0.6,零售價卻比同樣的咖啡高USD1-2(“fair-trade”標籤每年認証費可要幾萬美元起)。同時,那USD1.26亦不一定全數交到農民手上。因為那採購價是只向合作社買的價錢,但合作社的運作可要成本啊!此外,最低採購價減低了農民種稙其他品種咖啡的意慾。因為中上價咖啡成本比較高,但收成時利潤又未必比種些低質咖啡給”fair-trade”有保障。而那USD1.26已經保持了十年有多,是否表示參與”fair-trade”的農民這十年的生活水平沒有提升過?尤其今日的市價已差不多USD1.2-1.3。
所以這類社會主義式的計劃一般只能帶來有限的好處。而”fair-trade”是否公平,可是見仁見智。

點先算環保

May 28, 2009

近來每逢天熱,心裡不期然便會想起地球暖化,想起環保這個提目。但點先算環保呢?首先想起的便是減少用紙,再想便是節約能源。但事實上這些動作是否真的是對環保有幫忙的呢?曾經讀過一篇文章,內容大概是說減少用紙對環保的用處並非如想像中大。文中一個觀點是平常用的紙大都是用人工種稙的樹得來的。例如加拿大的植林園。因為紙是非常便宜但又非常重的商品,所以最好便是從一些交通方便的林區得來,而非環保人仕極力要求保護的熱帶雨林。因為將一棵千年老樹從沒有道路的原始森林運到紙廠的費用,會是數倍於從有完善交通及管理的植林區運出。而如果因為環保減少紙的需求,這些植林園便會結業。這些原是用來種樹的土地便會用作其他用途。那麼不就抵銷了原來環保綠化的原意嗎?

減少用電則比較直接,只消少開燈便即時有效果。至於用節能燈泡我倒有多少保留。因為電是用少了,但節能燈內的重金屬如水銀又會污染環境。即是你可以選擇因為地球暖化而死還是中水銀毒死。情況就如混合燃料車,用油是減少了。但那件超大的重金屬電池要更換時又會否造成污染呢?別忘了那電池連更換費可要幾萬元(~USD4000)喔!

所以環保其實並非那麼簡單。因為我上面所講的都只是針對碳排放。據「專家」指出,氮化物對地球暖化比二氧化碳強二百倍以上。即是如果今早你吃了一碗焗豆,你排出的「氣」已經抵銷了你今天所做的其他環保行為。而一般糧食生產也會制造大量氮化物。歸根究底,污染就是因為地球太多人。隨著人口不斷彭脹,污染極其量都只是減慢而不會減少。所以要環保,只有等所有人都去了外太空好了。

第一次思前想後

May 27, 2009

潮流興寫blog(部落),我又湊趣寫一個。記得以前寫文都是用來交功課。出來做事,寫的都是煩煩鎖鎖的公務文件。除了好多年前學人寫信比女仔(已經做了我老婆),好像未有怎麼在閒時寫過甚麼。以前以為隨著科技發展,寫字的需要會越來越少,但事實卻不然。公事上有那些覆過沒完沒了的email。下了班又SMS/facebook/MSN…。老實講,這些電子媒體的應用其實並不是真的那麼容易掌握。如果大家忘了當初撞了多少次板才掌握今日所懂的,大家可以嘗試教那些平日不會上網的人仕(例如:牛頭角順嫂之流)登記一個facebook account。(可記住是教他們自己登記,不是你代喔!)。但為了要和各方好友(和三唔識七的網友)溝通,大家都排除萬難,學習各種輸入法,自修各類軟件應用,研習各式網上最新符號,務把自己增值成網絡新人類。當真可喜可賀…Orz
然而,我有時會想,資訊科技在”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時”,是否同時又削弱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所以迫著在MSN回應兩句也是好?大家試回憶一下公司通訊還是靠傳真機,長途電話還是不那麼便宜的時代,大家是否更早下班和家人吃飯?科技發達是否又同時偷走了生活的浪漫? 還記得從郵差手上接獲遠方友人的信件那種喜悅嗎?還會懷念沒有手機的時代,約會時等待的忐忑嗎?相對現在,沒有了郵差,卻換來一日百幾個email,但九成是junk。你趕往餐廳,收到sms說她早到了,現在去百貨公司逛逛,心裡沒半點忐忑。而最令人忐忑的卻是忘了帶手機…